艾灸的起源发展以及艾灸的作用

2015-05-19
艾灸疗法,古称灸炳,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灸法是指将艾绒、药物或其他灸材料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与火有密切的关系。《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在原始社会,火的发现和使用,为人类的生活、生存繁衍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灸法产生的渊源。人们在烤火取暖时,身体某部位的病痛随之减轻或消失,如关节冷痛,从而发现烧灼熏烤可以治病,灸法便由此起源。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最初的灸,是采用树枝、柴草作灸材,以燃烧的明火熏烤。后来,发现艾绒性温易燃,燃烧持久而穿透力强,且没有明火,不会爆出火星而烫伤皮肤,便把艾绒作为主要灸材。
    现代灸法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灸疗时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灸疗方法,如艾条灸、药条灸(包括太乙神针灸、嚣火神针灸等)、湿灸器灸、溢针灸、天灸、灯火灸等。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罔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灸法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灸法操作方便,适应证广,既能治病,又可防病保健。尤其是在防病保健方面,灸法舆有其他疗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国的历代医家也在灸法防病保健方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唐代医学大家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张果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意指反复在足三里穴施化脓灸可起到保健作用。民间谚语也有“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也说明艾灸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中医养生和一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元气,抵抗外邪,艾灸是中医治疗和保健方法之一,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如: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这些作用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元气,保护机体健康运行。为了便于艾灸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使其走进千家万户,笔者组织有关学者,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二十余年临床经验,选择临床上艾灸疗法应用的有效病症,认真编写了本书。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于书中涉及的艾灸治疗穴位我们均匹配了清晰的真人穴位图和艾灸治疗图,读者可根据书中简单通俗的文字说明,结合真人插阁,轻松掌握书中介绍的艾灸治疗方法。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艾灸疗法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使艾灸疗法为更多人祛除病痛,带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