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种艾灸方法可以治疗胃下垂

2015-05-21
    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骼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中医无此病名,但在《内经》中有类似胃下垂症状的描述。临床以瘦长体型者为多见。
    【病因】多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饥饿无度,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脾胃受伤;或脾虚失运,痰湿水饮结聚于胃,积液潴留,有加无已,脾胃愈虚,终致气虚下陷,升举无力,从而脾气升提之力日薄,下陷之势日增,因而导致内脏下垂,遂成本病。
    【病状】  胃部呈凹状,下腹部突出,食后常觉胃脘压垂而有饱胀感,暖气恶心、呕吐、肠鸣,自觉有胃下坠之感。有慢性腹痛或伴便秘、腹泻、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在劳动时,腹内有抽掣牵引作用之感。

    【疗法】


艾灸治疗胃下垂方法一
    取穴:百会、脾俞、胃俞、中脘、梁门、气海、关元、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l0次为l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l次,l0次为l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l0次为l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坚持施灸,确有一定效果。若能配合补中益气汤内服,加强腹肌锻炼则疗效更佳。

    

艾灸治疗胃下垂方法二

    取穴:主穴①中脘、胃上穴(下脘旁开4寸处)、足三里;②胃俞、脾俞、百会。配穴兼肝下垂者,加期门、肝俞;兼肾下垂者,加肾俞、京门;兼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公孙、内父、梁门;胃下垂较重者,加气海、关元、肾俞。
    灸法:上列2组穴,每日1组,交替使用。用针灸法:①组穴,中脘直刺l.5~2寸,也可透下脘,以上腹部有抽胀沉重感为度;胃上穴沿皮向脐中或天枢方向横刺2~3寸,以腹部发胀、脐部抽动、胃部有收缩感为度;足三里直刺或向上斜刺,进针l.5~2寸,以酸胀感向下扩散至足背,向上扩散至膝上。②组穴,胃俞微斜向锥体进针l~1.5寸,以局部酸胀、麻、抽搐为度;脾俞同胃俞穴。百会横刺,向前或向后,进针0.5~1.5寸,以局部胀痛为度。针刺后,对中脘、胃俞穴加用艾灸或拔罐。留针15~30分钟。配穴随证针刺,l0次为l个疗程,第1个疗程每日针灸1次,第2个疗程隔日针灸l次,每疗程间休5~7日。
    同时配合功能锻炼:①腹式呼吸法,平卧,休息片刻,做腹式深呼吸]0~20次,使腹壁随呼吸起伏,目的以增强膈肌升降功能,使腹肌收缩加强;②仰卧起坐法,平卧,全身肌肉放松,两足平伸,两手置于两腿外侧,离体l~2寸不用力,以自然姿势起坐至90。,然后再下卧,如此反复3~5次;③上肢运动法,平卧,向上伸直上肢,然后向前后左右方向活动5~10次,采用坐位、站立锻炼均可。
    以上锻炼,按次序并根据本人情况选择方式及次数,以不感疲劳为度。
    主治:胃下垂。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03例,结粜:痊愈46例,显效31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笔者临床根据上述处方,用艾炷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温针灸,每次各灸3~5壮,或J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坚持施灸,颇具效验。

    

艾灸治疗胃下垂方法三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百会、神阙。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l0次为l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l0次为l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食盐填满脐窝,上置生姜片,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灸治,每次灸5~7壮,每日灸1次,l0次为l个疗程。本法亦可掺入其他灸法中用。④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l0~20分钟,每日灸l次,l0次为l个疗程。⑤用温针灸,每次取3~
5穴(神阙禁针),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l次,10次为l个疗程。
    主治:胃下垂。
    附记:笔者经验。治疗要有耐心、坚持施灸、效果颇佳。同时配合在胃脘部、下腹部、肚脐部按摩l0~15分钟,每日1次,并用胃托以助之,可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