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传统施灸顺序和变通

2015-05-21

施灸的先后也有个规定,《干金方》中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讲的就是施灸的顺序。如果施灸时,身体的上、下、前、后都有该灸的部位,应当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也就是说,先背部、后脚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分部施灸的顺序是“—个大致原则,一般不要颠倒乱灸。如果不按顺序,先灸下部,后灸头面,往往会有面热、咽干、口燥等不舒服的感觉。

按照明阳先后顺序施灸的话,就不容易发生热燥上火的现象。实际上,即便不会出现什么异常反应,也应该从上往下施灸,这样顺序不乱,免得患者反复改变体位,也就省时、省事了。

但是,施灸的顺序也不是绝对不能更改的,必须全面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脱肛患者取百会、长强两个穴位,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时可不必拘泥于“先上后下”,而应先灸长强穴以收肛,再灸百会穴以升阳陷。虚脱气陷的危急之症,也必须先灸关元、神阙等下腹部穴位,方可奏效。有时仅在一处施灸,便没有上下顺序之分,但也要酌情变通。如灸背部穴位,往往会出现燥热上攻的情况,这时候只要加灸足三里穴,就可以引火下行。

施灸时还应掌握的是,壮数先少而后多,艾炷先小而后大。壮数先少而后多的目的,是使艾炷的火力由弱而强,患者易于耐受。需要灸多壮者必须是由少逐渐增多,或分几次施灸。需要用大注的,可先用小艾炷灸起,每壮逐渐增大,或用多个小艾炷代替大艾炷。